8位高校领导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
873 0

张焰春

2023/3/10 19:15:23   

  3月11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大会,159名候选人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,其中有8位高校书记、校长当选。分别为: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、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、南京大学校长吕建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、中山大学校长高松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、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。
 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



  郝平,男,汉族,1959年9月生,中共党员,研究生学历,博士学位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 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务委员会主任。主持党委全面工作,负责组织、宣传和统战工作;分管党委组织部、党委宣传部、党委统战部。
  曾任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、国际合作部部长、校长助理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、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。2009年至2016年,任教育部副部长、党组成员,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(其间:2011年至2016年,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;2013年至2015年,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)。2016年至2018年,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务委员会主任。2018年至2022年,任北京大学校长、党委副书记。2022年6月,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务委员会主任。
 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



  王希勤,男,汉族,1968年6月出生,江苏泰县人,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教授。1996年8月博士毕业留校工作。
  198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(1989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),1991年7月本科毕业。1991年9月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,1996年8月博士毕业留电子工程系工作。2000年5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。2003年12月晋升教授。曾任电子工程系党委副书记、副主任、主任、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,2012年8月任人事处处长、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,2016年2月任校长助理。2016年11月任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。2018年10月任校党委常委、常务副校长。
  南京大学校长 吕建



  吕建,男,汉族,1960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,籍贯山东荣成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,南京大学校长。1984年参加工作,工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 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,1988年获博士学位。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教。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、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、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、南京大学副校长、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。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学校长。
  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,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、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。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,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。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的范型、方法与技术等问题,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方法学,探索了面向Internet软件方法学研究的新途径。发展了开放环境下的软件协同技术,主持研制了新型软件协同平台,可为开放、动态、多变环境下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撑。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。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先后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。
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



  包信和,男,汉族,1959年8月生,江苏省扬中人,无党派,物理化学家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(TWAS)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(HonFRSC)。1987年10月复旦大学化学专业毕业,理学博士学位。曾先后担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、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、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务。第九届、十届、十二届、十三届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十三届、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。
 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,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。荣获1996-2000年度香港求是“杰出青年学者奖”;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;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;2017年获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(DECHMA)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(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),所带领的“纳米和界面催化”团队获首届全国“创新争先奖牌”;2018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;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。
  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



  高松,男,汉族,1964年2月出生,籍贯安徽省泗县,中共党员,1988年7月参加工作,理学博士,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  1981年至1985年,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生;1985年至1988年,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;1988年至1991年,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。1988年至今,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助教,讲师(1990),副教授(1992),教授(1999)。1995至1997年,作为洪堡学者,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;1998年至1999年,作为求槎学者,在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。2011年,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。2007年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,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。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。主要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,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,2006年、2011年和2019年分别以第一、第四和第二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。
  历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(2000年6月—2002年4月)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(2002年4月—2006年5月)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(2006年5月—2010年11月)。2012年6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,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教务长。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、兼任教务长。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兼任教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。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兼任教务长。2018年4月至9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常务副校长,兼任教务长。2016年6月至今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、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。2018年9月至2022年7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。2021年11月,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。
 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



  孙其信,男,汉族,1962年8月生,甘肃景泰人,1987年9月参加工作,无党派,研究生学历,农学博士,教授。
  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,获学士学位,1985年和1987年分别从北京农业大学(现中国农业大学)毕业,获硕士和博士学位。1989年7月开始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(其中:1989.10-1990.1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)。1994年9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(其中:1995.03-1995.08加拿大农业部温尼伯生物中心高级访问学者);1999年 1月 任 中国 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;1999年7月,任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院长;2002年6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;同年12月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。2011年1月,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(副部长级);2015年1月,任 陕 西省政协副主席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;2017年7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。
  孙其信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、北京市“五四奖章”、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,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,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、科研工作,是我国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领域的知名专家。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攻关、973、86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-以色列国际合作等重点科研项目多项,并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。
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吴普特



  吴普特,男,汉族,1963年4月生,中共党员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节水农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,主要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。先后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、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入选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、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、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。享受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。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,中科院黄土项目办副主任,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、党委常委、副校长、常务副校长。2017年12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(副部长级)、党委副书记。
 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吴立新



  吴立新,男,1966年9月出生于安徽桐城,2013年12月加入民盟。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,崂山实验室主任、教授、博导;中科院院士,泰山学者,齐鲁杰出人才。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、硕博均毕业于北京大学。
  吴立新院士依托崂山实验室,领导发起了“透明海洋”研究计划,推动海洋超算、“ 两洋一海”立体观测系统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实施,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重大研究计划、科技部十四五海洋环境重点研发专项的专家组组长。
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 投诉建议 联系我们
浙ICP备19038669号-1 联合校园 @2024 unuid.com